之前被好友推薦看了這部影片,裡面有些值得記錄的部分一直想寫。主要也是跟我現在的狀態有點相像,後面會一些心得。
開始前先做一點簡單介紹。作者運用「再生產」活動的概念,解釋了為何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意願卻越低的問題。
裡頭牽涉到了「對生育的無知」、「生育、養育等活動無法獲得認同感以及沒有價值」等討論。
先理解「再生產」
今天少子化的問題在於生育意願的下降,而且這個問題只會針對女性來問,不僅是生育關鍵掌握在女性手上,還有「再生產」的問題。再生產有幾個特點:
- 主要是指發生在家庭場域中的生、養、照顧、維護家庭生活等活動
- 不像「生產」那樣可以被貨幣化,也就是不算入 GDP 當中
- 提供「生產」活動必要的支援,像是生育,是為生產活動提供新的勞動力;或是養育,把小孩培養成合格的勞動力
在過去的社會結構中,再生產由女性負責,就是我們熟悉的「男主外、女主內」。
但在進入現代社會後,女性也投入生產活動,就是我們理解的雙薪家庭。
不過再生產活動並沒有及時的被男性分擔,於是造成了不平等。
這個不平等衍生出了「母職懲罰」或是「Double shift」等名詞,顯示了女性對目前社會結構的不滿。
兩性平權只能解決部分問題
既然有不平等,那如果倡導平權呢?很遺憾,只能解決部分問題。
講者引用了歐洲國家的案例,透過一系列國家政策來維護平權,像是父母都能休產假、禁止同工不同酬,或是對不同家庭模式(單親、未婚生)的包容等等。
但追蹤生育率,好一點的國家像冰島、丹麥等,也僅維持在 1.8,多數國家都在 1.5 左右徘徊,距離維持人口基準的 2.1,還差一大截。
若以線圖來看,頂多使得生育率不再下降,對於提生育率完全沒有幫助。
究其原因,平權只會對那些「我能養也想生,但對職場有疑慮而不敢生」的人掃除障礙,但對那些「我能養但我不想生」的人沒有幫助。
對於沒有生育意願這件事,講者從「對生育的無知」,以及「社會認定再生產沒有價值」這兩點去展開。
對生育的無知
由於講者本身也是媽媽,在成為媽媽的過程中,她經常感嘆為什麼沒有人提早跟我說這些,導致自己常常在過程中摸索。
因此她直接感概「為什麼與生育有關的一切,都好像是被精心保護起來的秘密?」
甚至生育者本人在其中越來越處於一個旁觀者的位置,整個生育過程都變成專家介入的一個活動。
仰臥分娩是最糟的一個姿勢
舉例來說,目前孕婦在生產時,99.9% 都是採用仰臥分娩,這其實是對孕婦最糟的一個姿勢。
- 仰臥分娩更難以用力,小孩更難從產道裡出來
- 因此容易延長產程,也會增加側切或是剖腹產的機率
但仰臥分娩卻是對婦科醫生與助產士最好的姿勢,因為這樣有助於他們的觀察。
不僅僅是生,「養」與「教」上面也是同樣充滿各種求助與服從權威的過程。
當然這種過程最大程度都是為了大量降低新生兒的死亡率。但如果是在這個前提下,其實很多過法可能過頭了,而且我們也沒必要處於如此不知情或是如此被動的情況。
國家機器所帶來的「生命政治」
專家介入這件事還牽涉到「生命政治」,國家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由於需要確保勞動力,國家需要勞動者像生產線上的產品一樣,合格、有效用並且順從,因此國家必須對人口相關的所有事情進行掌控,於是專家介入這件事情變成一種規範。
若有越來越多的生育者對生育有過多主動權,選擇各式各樣的生育方式;又或是越來越多教養者不打算把小孩送到教育體系中,對國家來說都是無法容忍的事情。
但生命政治要怎麼樣才會最有效?在於人們,尤其是女性沒有選擇的時候在會最有效。若是女性有得選擇,一定是選:
- 更能駕馭的活動
- 或是認為更有價值的活動
先記住這一小段的結論,後面會再用到。
被認定沒有價值的「再生產」活動
講者對於「生育意願低下」的第二個論點是從再生產活動出發的。再生產活動所需要的能力與生產活動需要的能力完全不同,甚至是相反的。
養育和照料需要兼顧不同的任務、共情,並且敏銳察覺需求的
但這些能力在學校中不教、家庭中不教,沒有任何地方教,以致於在今天反而是被視作沒價值的。
尤其在學校中,教與不教本身就進行了一種價值排序。
再生產無法產生認同感
因為學校中不教,再生產活動被認為沒什麼技術含量,從事再生產活動的人也被視作是沒什麼能力的人,因此當我們自己在從事再生產活動時,從裡面獲得的成就感與自我認同是非常低下的。
因此回到前面的小結論,如果我們有得選,或是直接說女性有得選,也會希望能夠得到整體社會更大承認的活動,這也是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卻越不想生的主因。
對再生產活動的剝削
接著講者又舉了一個很有趣的論點。「再生產沒有回報」這件事是目前社會中最大的分配不公正。
裡頭存在一個無限循環,因為「再生產」不產生 GDP,所以再生產活動不應該得到回報,所以這變成了一個無償的活動。但也因為無償,所以無法產生 GDP。
這個循環沒什麼道理,所以這是對再生產者的剝削或是貶值。即使是有償勞動,價值往往也是偏低的。問一下我們願意花多少在家事服務上即可。
然而正是這種剝削,才是資本主義這樣的經濟制度可以運行起來的必要條件。
令我們快樂不起來的「再生產」
現代人們可以從生產活動中獲得價值,從消費中得到快樂,卻無法從再生產活動中獲得什麼。
那些人與人之間相處,互相的關心、聆聽、照料、呵護等過程,越來越不被我們視作是可以帶給我們快樂的,帶給我們滿足感的活動。
甚至是目前已經處在家庭親子關係中的人,好像也在提示這樣的體驗感不好。
種種原因加乘下,生育率下降是必然的。
運用想像力來解決問題
到了總結,是不是我們提倡再生產活動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了?講者認為是也不是。
充分地肯定再生產的價值、充分地回報再生產者,絕對是非常必要且有意義的事情。但不見得能解決問題。
尤其前面的問題是一個二分法,講者認為面臨所以的二分法時,都要特別小心,因為可能有很多面向尚未被分析到,甚至有很多可能性尚未被想到。
舉例來說,前面提到的生育模式都是單一的,但有沒有可能有人特別擅長聆聽但不想生,卻是很好的養育者,彼此間可以合作呢?
又或者我們在提到生育率時,很多時候是為了解決養老問題,但這個只能透過多生一點來解決嗎?有沒有可能透過社會上的再分配,又或是透過更多的減少浪費來解決養老問題呢?講者最後引用了一句話當收尾:
「一個社會熱點最大的作用在於激發我們對『共生』的想像力」
心得:
對這影片很有共鳴,主要在我離職後,我從事「再生產」活動多了,雖然平常就負擔比較多,但離職後比例又加重。
在這其中我還是會想保有一些個人時間,但當老婆工作上需要花比較多時間時,就有了一些衝突。像是我如果需要煮飯或運動,可能要請她接小孩,比例大概一週一次,這讓她有時間壓力,累績後就爆發了。
在爭吵的過程中,她的概念就是類似「我從事的是生產活動,所以我的時間比較有價值」這件事。但當我說,不然妳來補貼我,這樣我可以做得更好,拿出更多時間來從事家務(再生產活動),她又馬上拒絕了。
舉這個例子並不是要批判她,因為她當時可能是氣話。但再生產活動沒有價值這件事已經深入所有人腦海裡,無分男女。尚未結婚的人因為這件事而恐懼,已結婚的人因為這個而爭吵。
這一篇另外一個震驚我的是「對生育的無知」,尤其是仰臥分娩這件事,真的不知道,也不會探究。然而老婆目前絕不考慮第二胎是因為無法忍受生後的那種痛,這就讓我反思了這件事,是不是有任何的可能去增加生產時的愉悅程度呢?
而養也是,小朋友尚未睡過夜時需要各種注意,像是哭了的時候要不要去抱,容易把新手爸媽搞得手足無措,記得前三個月真的像喪屍一樣,完全睡眠不足。但這也只是剛開始,後面還長的呢。
是不是當我們了解越多,有了更多想像後,更容易去構建或想像這種生活,以及更能接受呢?我認為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