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歡這系列節目,安溥的上中下三集分別討論了:
- 上集:幽默感
- 中集:好勝心、賀爾蒙
- 下集:責任、未來
趁著記憶還沒忘記時把一些自己喜歡的部分打下來並且做一些紀錄。上集沒什麼共鳴,所以我忽略了,直接切入中與下。
與小孩相處所需要的能力跟工作是不一樣的
在中集談到好勝心的部分,後段安溥講到自己在生小孩後,才意外的發現自己在成長過程中被隱藏或是被要求改善的部分,其實是很適合拿來跟小孩相處的。
她天生比較沒有競爭心,很願意陪別人想辦法或是其實很容易轉念,總是可以隨時就換個樂趣就失去目標或動機,這樣比較容易讓小孩有快樂的回憶。
這部分我很有感,其實她講的就是「再生產」概念,那個我們在教育過程中完全被放棄掉的部分。在跟小孩的相處中,我發現他自己尋找樂趣很容易,而我要找到給他的樂趣反而不容易。
不過這不是與生俱來的嗎?什麼時候我的能力消失了?是不是我覺得這個幼稚就不好玩了呢?觀察到之後,我決定稍微改變一下,看能不能找到那些讓他也感到好玩的行為,只不過一天能有一次就不錯了。
祝福小孩有一刻不是那麼需要媽媽
「我終究還是常常會忍不住的投入孩子的生活,然後我也覺得就算我想要勸自己喘口氣,我可以去外面找個民宿,過一夜,自己靜一下,但我滿腦子都還是小孩子」
「我現在跟自己獨處的方法,其實就是接受,我也許滿腦子都是孩子。」
「我珍惜跟小孩相處的經驗多留下一些,看著他不需要我的時候發生。」
小孩在過 3 歲後,我也突然開始有「他有一天不需要我」的感覺。這時的他可以自己在家裡找到好玩的事,然後就忘記爸媽,自己玩個一、二十分鐘,直到厭倦了,或是想到要跟你分享了。
對爸媽來說的確是可以稍微喘口氣,但同時也會有「不被需要感」產生(雖然只有一下下)。小孩會越來越獨立,這件事本身無法避免,但我在做的就是創造更多他跟我一起的回憶,可能有好有壞,但至少這種關係的付出我沒有太多遺憾。忘記在哪邊看到的,對小孩的部分,「我覺得我已經做得夠多了」,常常用這個來勉勵自己。
不過,小孩出生後讓我對自己情緒的覺察能力變強,這一直以來都是我忽略的部分,某方面來說蠻好的,很像重新遇到一些好朋友一樣。
母職所帶來的客體化
中集的最後一段是談到賀爾蒙,尤其是女性在社會上所面臨的許多議題都是「賀爾蒙」所引起的,不管是吸引別人想來控制她,又或是她自己有沒有將身體變賣或交易的權利。
不過我感興趣的點在於,安溥說她在當媽媽後,所有的討論嘎然而止,好像母職有一個結界,大家對這個身份有個至高無上的尊重。她自己的感覺是蠻好的,當歌手,甚至是女歌手,大家的討論是永無止盡的,這個身份提供了一個解脫的機會。
這裡除了她所說的以外,我想再加入一個注意力轉換所帶來的問題,像是有小孩的家庭跟有小孩的朋友比較能聊得來,因為我們注意力有交疊,很多時候就是話題問題,也不是我們刻意,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
最後,安博也提到「當媽媽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其實不只,當整個家庭有小孩後都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但我們很少替這個部分做準備,那是一個方方面面的影響,不是講得多恐怖,但有準備跟有討論,等面臨問題時,可以減少很多衝突的可能。
我這輩子從來沒有像這個階段一樣,對未來毫無想像
下集的部分主要討論責任與未來。責任部分我已知,就是大家一起不要那麼負責任。但未來的部分我比較有感,下面是一些個金句摘要:
「二十歲,所有的片刻都很瑣碎,然後都散落,一地,都串不起來」
「四十歲的話,片刻真的常常還給我一種永恆的感覺耶。因為我想其實在這一切人事物,過去以後,那些片刻將會是我唯一還會留在靈魂裡的東西了。」
「我這輩子從來沒有像這個階段一樣,對未來毫無想像」
「可是那不代表我放棄想像,而是說我所有的想像其實都在就盡可能去做到,即知即行了」
「但我不會去預言未來了,因為我發現未來比我大」
我自己倒是很習慣這種片刻的感覺,不知道為什麼,很多東西都會提醒我一些片刻,像是一個氣味、一首歌或只是某種熟悉的感覺,然後我可能還會連帶想起前因後果。
這個部分有好處,像是我在跟老婆想處的過程中,我可以提出過去很多發生的事情,有些蠻有趣的,但這不是我記憶好,而是剛好被觸發。壞處就是大概某些腦容量被用在這裡了,導致我的近期記憶不是很好,越到中年越有感。
另外談到想像跟未來,其實我對未來的想像也在減少中,某方面是更專注現在了,這是對過去虛度日子的一種體現,發現過去積累的東西太少,決心要朝長期主義看齊。從某件事是不是能做一個月、三個月到半年,甚至是從不同方向切入來培養樂趣,希望我跟這件事情的關係是長期的。
這些長時間堅持有一些好處,就是已經融入生活習慣中,像是每週至少健身跟跑步一次,已經持續兩年多,而每週開伙已經持續四個多月,希望之後可以看到更多複利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