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場先講提一下作者李柏,查了一下才發現他就是寫《婚前一年》的李柏清。可以寫歷史小說又寫推理小說,不得不說這個跨度很大。
之前看到別人推這本,突然想到,董卓好歹也是一個三國早期的著名人物。若玩各種版本的三國遊戲,劇本選了群雄割據,勢力最強的一定是董卓。
我從沒想過為什麼出身涼州的董卓可以這麼有實力,而且作為一個讓東漢陷入內亂的人物,本身應該也有不少故事才對。我帶著這樣的好奇來看這本書。
東漢朝廷的內幕
作者在分章上大致順著歷史發展來講,但中間因為必要性的關係而插入一些分支,其中東漢朝廷上的鬥爭我認為是重點中的重點。
外戚與宦官的大對抗一直是東漢歷史上的主旋律。這跟東漢本身是皇帝與世族共治有關,外戚與宦官分別是雙方的代言人。
世族之間多數通婚,彼此之間除了佔據要位外,還產生了多數的皇后,只要皇權幼小,他們可以隨時掌權,多位輔政大將軍就是這樣來的。
宦官則是離皇帝太近了,他們從小陪在皇帝身邊,皇帝是他們唯一的老闆,而且這是終身職,不能隨便辭職,老闆一個不開心就能殺你,你能不迎合皇帝嗎?
若從這個角度切入,就不難理解東漢多數事件的發生,像黨錮之禍,是宦官迫害士大夫;梁冀、竇武以及接下來會講到的何進之亂,都是外戚與宦官的鬥爭,但本質是世族或是皇帝想收權。
養老不成卻登上歷史舞台的董卓
董卓真正的活躍時間只有 189 年到 192 年不到的三年時間。雖然他生年不詳,但推斷當時已經五十多歲了,官位一直不大不小,但黃巾之亂爆發給了他一個舞台。
他被徵召接替被栽贓的盧植攻打黃巾軍的大本營,但他沒能把握機會,打了半年卻把自己打入大牢,幸好接替他的皇甫嵩贏了,大赦之下他被罷免。
不過本身有部曲的人不用擔心沒舞台,很快他就被起用繼續在涼州平亂,之後便在長安附近駐防。
時間來到 189 年,朝廷本來想徵召他入宮當官養老,但掌握兵權的他不想放棄這個護身符,或者說他想要更多。拒絕後帶兵移動到河東郡觀察局勢。這時等來了他要的機會。
猶豫不決的何進葬送了東漢
何進是外戚,但他的背景特殊,本身是屠戶出身,而且是靠著宦官的幫助才順利把妹妹送入宮,照理來說應該有機會打破外戚與宦官對立的局面。
但東漢朝廷的結構不是這麼容易打破的,執政後的何進為了鞏固權力,必須交結士大夫,而士大夫又一直想對宦官報黨錮之禍的仇,甚至運作最深的還是他的核心幕僚袁紹。
在日漸洗腦之下以及發生一次宦官想要刺殺何進的事件後,何進決定動手。不過他面臨兩套不同的執行方案。他的本意只是想殺雞儆猴,抓幾個大頭殺一殺就好。不過袁紹等人的意思是要讓宦官在世上消失。
這兩個方案讓何進猶豫不決,不過最重要的是他的妹妹 — 當時已經何太后 — 怎麼樣都不肯答應。於是他們想了一個方案,召外兵進洛陽給何太后施加壓力,董卓就是八支外兵之一。
董卓成為何進之亂的最大贏家
眼看計畫就快要成功,但持續的說服何太后卻讓宦官們聞到一絲不對的感覺,在派人偷聽對話後,他們決定先下手為強。他們假傳何太后旨意說要請何進再次對話,把何進騙入宮中殺死,於是爆發動亂。
這邊不詳述動亂過程,最終宦官狹持皇帝逃出洛陽前往北方的北邙山,最終皇帝被董卓找到並且帶回宮中,他成了第一個狹天子作威作福的人。
不過這邊有個有趣的點,當初召外兵時,董卓是從西邊前來,但皇帝是往北邊逃走,方向整個不對。董卓這時應該是收到他弟弟董旻的通風報信。董旻這時擔任奉車都尉,本來就要隨駕在皇帝身邊,甚至他從第一天就開始參與動亂。透過董旻,董卓在動亂一開始就把兵力推進到洛陽城西的顯陽苑,等到確定皇帝出逃後,趕緊散開兵力搜索,才能在第一時間找到皇帝,只能說情報真的很重要。
執政後第一件事:消除隱患與擴增實力
董卓執政的前幾天就做了一些驚世駭俗的事,包含廢皇帝與殺太后。這是何進之亂的延續,如果主政的繼續是少帝與何太后,他們最終會追究整起案件,反而沒完沒了,於是董卓直接立獻帝廢少帝,再找個理由把何太后殺了,乾淨俐落。不知道這個計策是誰獻的,很厲害。
另外,董卓本身兵力其實很有限,雖然掌握兵權可以保命,但若要執政肯定不夠,除了洛陽本身的軍力外,他把腦筋動到了其他支召來的外兵身上。
當時最大一股兵力是從北邊并州來的丁原軍團,下轄呂布、張遼、張楊等人。在執政後隔天董卓就順利讓呂布倒戈,殺了丁原並接受整個并州軍團,擴展後的實力也足夠讓他守衛洛陽。
做政治正確的事不一定有對的結果
沒想到的是,董卓執政初期也是有一番新氣象的,幾乎是把所以政治正確的事情都做了,像是任用大量士人,以及把該平反的事情都平反了。縱使如此,整個官場依舊是表面逢迎,但暗中串連推翻董卓的密謀。
歸根究底,這一樣是勢力平衡的結果。董卓並非出身世族,無法服人,必須透過攏絡士大夫來鞏固政權。但攏絡士大夫的結果,就是士大夫們認為朝廷依舊是他們的,一定要反這個外人,於是各種衝突暗潮洶湧。
東漢這時的政局體現了,「好像做政治正確的事情便能解決實際的問題」,這絕對是錯的。東漢問題在於世族壟斷政經資源、豪強兼併土地、小農破產變成流民,這些都不是容易解決的。從實際情況來看,整個政府在前半年甚至沒做任何在意民生的計畫,所以根本是小大小鬧。
恢復本性後的董卓,死得更快
除了與士大夫的鬥爭,董卓還面臨外部的干擾,就是有名的關東聯盟。作者花了不少篇幅描述關東聯盟的狀態,但我想快速帶過,最終是孫堅把董卓逼離洛陽,但關東聯盟自己卻內亂了。
董卓這時已經顯露本性,缺錢養兵的情況下更是什麼都做,像是挖墳、搶劫等等,甚至到洛陽後還自己鑄錢,造成通膨,也讓社會倒退回以物易物的狀態。
除了養兵,他也花在享樂上。他把自己的封地郿縣建設成小型堡壘,也把拿到的寶物成堆的放入。官職則是越封越高,除了我們熟悉的「太師」外,他甚至還想做到「尚父」,傳說這是姜子牙的封號,但被蔡邕擋了下來。除此之外他也對親戚大搞封賞,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在此同時,董卓卻越來越膽小,雖然把郿縣建設得很好,但他不敢住,只敢住在軍營中,他認為這是全天下最安全的地方。於是文武百官要見他都必須進軍營,儼然是另一個皇宮。
倒行逆施的結果就是大家腦筋越動越快,最後王允利用了呂布這個突破口。呂布真的與董卓侍女有染,因此擔心被董卓發現。最終看準了董卓進宮的機會刺殺成功。
破壞力驚人的董卓
作者最後一章描述了董家軍的結局,包含大家熟悉的董卓四天王,以及最後的董家軍「賈詡」,但這裡我就不再描述。
觀察這段歷史,會發現董卓其實與何進沒什麼分別,兩者甚至還比不上更之前梁冀、竇武的外戚身份,但所有人都無法改變結構,只是在掌權的過程中拉扯而亡。只是董卓在當時已經內亂,於是他也縱情享樂,死前的生活或許比其他人好那麼一些些。
不過董卓帶來的破壞力是延續很久的,私自鑄錢卻消滅了五銖錢,等到下一個全國流通的銀錢已經是唐朝的「開元通寶」。洛陽被焚後,要等到三十年後才重新成為國都,而且遷都時只讓王允帶走七十車的文件,剩下的都被燒了,對於文化的破壞是永久的。長安三輔地區則持續動亂,直到曹操在 211 年平定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