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原之戰是決定日本德川幕府兩百多年和平的決定性戰役,關於戰役本身,有非常多的創作以此為藍本描述,包含國民作家司馬遼太郎所寫的關原之戰,但那些作品畢竟是創作,以史料而言,真正關於這場戰役的文史資料極少,甚至連拼湊出雙方陣營的駐地都無法,作者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利用現有以及新發現的史料來嘗試重組整場戰役的前因後果。
關原之戰是對秀吉政權的一次總清算
對日本歷史稍有了解的人大概都能說出這是一場東軍對西軍的戰役,這是大略以參戰大名根據地的地理位置劃分的,但實際上的情況是交錯混雜,在不同地域內都各自有東西軍的擁護者,甚至各種倒戈也一直發生,雙方都在不斷辨識誰是敵人。但究其根本,其實關原之戰是對豐臣秀吉政權的一次總清算。豐臣秀吉在統一日本後,隨即開始對外戰爭(侵略朝鮮),並沒有把心力放在整理現有的政治體制上,各大名當初是被秀吉用武力打下來的,心裡尚未服氣,又受到豐臣政權一直以來的壓榨,好不容易熬到秀吉死亡,大家也開始蠢蠢欲動,關原之戰剛好給了一個出口。
另一種解讀:文治派 vs. 武功派
另外朝鮮戰爭引發另一個問題是豐臣本家大名的分裂,可以理解為文治派對武功派。武功派主要是帶兵侵略朝鮮的將領們,而文治派則是監軍們,其中文治派能面對秀吉上報戰功,因此有了很多操作空間,武功派對此非常不開心,認為出力打仗不僅拿不到相對的報酬,只要一有小失誤就要受罰,這導致了武功派將領主要加入東軍,因為希望可以獲得平反,甚至拿到該有的獎勵,而文治派則多為西軍。只是這些衝突後來被德川家康利用了,他利用私人名義開始許諾戰後封賞,慢慢的將這場原意是擁護豐臣政權變成了德川的掌權戰役。
主戰役結束只是個開始而已
戰役本身可以著墨的點很少,不到五個小時就以西軍的敗北結束了,整體不像是一場會戰,更像是一場遭遇戰,而且是在西軍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猝然發起的,才會這麼快結束。戰後的處置也是重點之一,忠於豐臣政權的大名們不是被斬首就是被流放,其他比較有力的西軍大名則是被削減封地,整體走向變成德川一家獨大的趨勢,替後來的德川幕府鋪平了道路。不過主戰結束了不代表其他地方停戰了,像是九州地區仍然有一些大名在為了家族的存續而戰,不是為了擴大地盤就是為了爭取原諒,整體關原之戰的影響要到九州島津家臣服為止,才算結束。若喜歡看更多雙方交手的細節,可以仔細研究本書,但如果喜歡看更多激盪的情節,司馬遼太郎的關原之戰更適合。